考据/博山炉:修订间差异

来自黑神话百科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无编辑摘要
(重提博山炉)
第1行: 第1行:
[[文件:博山炉.jpg|右|无框|450x450px]]
[[文件:博山炉.jpg|右|无框|450x450px]]{{考据|概述=博山炉是专门用于象征汉代仙家思想中仙山的器物,该器物在汉魏六朝被称为“博山香垆”或“博山”,唐初才普遍称其为“博山炉”。|游戏示意图=赤髯背博山炉.jpg|游戏示意图名称=赤髯背博山炉|主词条属性=器物|现实原型=考镜“博山炉”之博,有三个主要义项或文化隐喻:极目远观之博望、泰山和博弈。此三者均与仙人、仙山或仙家世界相联系,是汉代作为“登天”、“致仙”或“成仙”的象征。
[[文件:博山炉5.jpg||无框|442x442像素]]
博山炉是专门用于象征汉代仙家思想中仙山的器物,该器物在汉魏六朝被称为“博山香垆”或“博山”,唐初才普遍称其为“博山炉”。考镜“博山炉”之博,有三个主要义项或文化隐喻:极目远观之博望、泰山和博弈。此三者均与仙人、仙山或仙家世界相联系,是汉代作为“登天”、“致仙”或“成仙”的象征。
 
博山炉的得名源于外形。炉体呈青铜器中的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云气纹、人物及鸟兽。于炉中焚香,轻烟飘出,缭绕炉体,自然造成群山朦胧、众兽浮动的效果,仿佛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当炉腹内燃烧香料时,烟气从镂空的山形中散出,有如仙气缭绕,给人以置身仙境的感觉。是西汉时期常用熏香器具,可用来熏衣、熏被以除臭、避秽。
博山炉的得名源于外形。炉体呈青铜器中的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云气纹、人物及鸟兽。于炉中焚香,轻烟飘出,缭绕炉体,自然造成群山朦胧、众兽浮动的效果,仿佛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当炉腹内燃烧香料时,烟气从镂空的山形中散出,有如仙气缭绕,给人以置身仙境的感觉。是西汉时期常用熏香器具,可用来熏衣、熏被以除臭、避秽。
博山炉初为铜质素面,后随工艺技术的发展,外表施以鎏金,或错金、银。博山炉流行于汉代,后世亦曾使用并仿制。有名的博山炉有出土于陕西省兴平县的西汉鎏金银竹节高柄铜薰炉和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的错金博山炉。
博山炉初为铜质素面,后随工艺技术的发展,外表施以鎏金,或错金、银。博山炉流行于汉代,后世亦曾使用并仿制。有名的博山炉有出土于陕西省兴平县的西汉鎏金银竹节高柄铜薰炉和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的错金博山炉。
据《西京杂记》记载:长安巧工丁缓善做博山炉,能够重叠雕刻奇禽怪兽以做香炉的表面装饰,博山炉工艺之繁,远远超过后来出现的五足或三足香炉。北宋考古学者吕大临《考古图》记载:“香炉像海中博山,下盘贮汤使润气蒸香,以像海之四环。”
据《西京杂记》记载:长安巧工丁缓善做博山炉,能够重叠雕刻奇禽怪兽以做香炉的表面装饰,博山炉工艺之繁,远远超过后来出现的五足或三足香炉。北宋考古学者吕大临《考古图》记载:“香炉像海中博山,下盘贮汤使润气蒸香,以像海之四环。”
 
博山炉的出现与燃香原料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关。西汉之前,人们使用茅香,即将薰香草或蕙草放置在豆式香炉中直接点燃,虽然香气馥郁,但烟火气很大。武帝时,南海地区的龙脑香、苏合香传入中土,并将香料制成香球或香饼,下置炭火,用炭火的高温将这些树脂类的香料徐徐燃起,香味浓厚,烟火气又不大,因此出现了形态各异、巧夺天工的博山炉。六朝《咏博山炉》诗曰:“上镂秦王子,驾鹤乘紫烟”,唐李白《杨叛儿》诗云:“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记述的都是博山炉熏香时香烟缭绕的迷人意境|现实示意图=博山炉.jpg|现实示意图名称=博山炉|现实词条属性=器物|文献出处=百度百科/博山炉考—林小娟|图片出处=网络|词条贡献人=梦中不知身是客}}
博山炉的出现与燃香原料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关。西汉之前,人们使用茅香,即将薰香草或蕙草放置在豆式香炉中直接点燃,虽然香气馥郁,但烟火气很大。武帝时,南海地区的龙脑香、苏合香传入中土,并将香料制成香球或香饼,下置炭火,用炭火的高温将这些树脂类的香料徐徐燃起,香味浓厚,烟火气又不大,因此出现了形态各异、巧夺天工的博山炉。六朝《咏博山炉》诗曰:“上镂秦王子,驾鹤乘紫烟”,唐李白《杨叛儿》诗云:“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记述的都是博山炉熏香时香烟缭绕的迷人意境。(来源:百度百科。博山炉考—林小娟)
 
 
 
 
 
 
游戏中的博山炉位于赤髯龙背部,金属制造,在赤髯龙放电途中会出现感电效果,外表被一层闪电笼罩,在战斗过程中赤髯龙会利用后背的博山炉放出沙土烟雾,使放出的雷电范围更大,伤害更高。
 
[[文件:赤髯背博山炉2.png|无框|470x470像素]][[文件:赤髯背博山炉1.jpg|无框|400x400像素]][[文件:博山炉4.jpg|无框|350x350像素]]

2024年8月31日 (六) 06:49的版本

博山炉.jpg

首页 > 考据 > 考据/博山炉

赤髯背博山炉.jpg
赤髯背博山炉
类型
器物
地点


概述

博山炉是专门用于象征汉代仙家思想中仙山的器物,该器物在汉魏六朝被称为“博山香垆”或“博山”,唐初才普遍称其为“博山炉”。

游戏形象

博山炉.jpg
博山炉
类型
器物
地点

现实原型

考镜“博山炉”之博,有三个主要义项或文化隐喻:极目远观之博望、泰山和博弈。此三者均与仙人、仙山或仙家世界相联系,是汉代作为“登天”、“致仙”或“成仙”的象征。 博山炉的得名源于外形。炉体呈青铜器中的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云气纹、人物及鸟兽。于炉中焚香,轻烟飘出,缭绕炉体,自然造成群山朦胧、众兽浮动的效果,仿佛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当炉腹内燃烧香料时,烟气从镂空的山形中散出,有如仙气缭绕,给人以置身仙境的感觉。是西汉时期常用熏香器具,可用来熏衣、熏被以除臭、避秽。 博山炉初为铜质素面,后随工艺技术的发展,外表施以鎏金,或错金、银。博山炉流行于汉代,后世亦曾使用并仿制。有名的博山炉有出土于陕西省兴平县的西汉鎏金银竹节高柄铜薰炉和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的错金博山炉。 据《西京杂记》记载:长安巧工丁缓善做博山炉,能够重叠雕刻奇禽怪兽以做香炉的表面装饰,博山炉工艺之繁,远远超过后来出现的五足或三足香炉。北宋考古学者吕大临《考古图》记载:“香炉像海中博山,下盘贮汤使润气蒸香,以像海之四环。” 博山炉的出现与燃香原料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关。西汉之前,人们使用茅香,即将薰香草或蕙草放置在豆式香炉中直接点燃,虽然香气馥郁,但烟火气很大。武帝时,南海地区的龙脑香、苏合香传入中土,并将香料制成香球或香饼,下置炭火,用炭火的高温将这些树脂类的香料徐徐燃起,香味浓厚,烟火气又不大,因此出现了形态各异、巧夺天工的博山炉。六朝《咏博山炉》诗曰:“上镂秦王子,驾鹤乘紫烟”,唐李白《杨叛儿》诗云:“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记述的都是博山炉熏香时香烟缭绕的迷人意境


相关链接

文献出处:百度百科/博山炉考—林小娟

图片出处:网络 词条贡献人:梦中不知身是客